基本标准条件
专业知识: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的能力,熟练运用本专业技术标准和规程,在相关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工作业绩: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业绩突出,能够独立主持和建设重大工程项目,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果要求:取得工程师职称后,业绩、成果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主持或承担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已投入生产,可比性技术经济指标处于国内较高水平;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具有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明专利;参与的重点项目技术报告,经同行专家评议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技术论证有深度,调研、设计、测试数据齐全、准确;发表的本领域研究成果,受到同行专家认可;作为主要参编者,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的编写。
人才培养:在指导、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指导工程师或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学历及年限:具备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职称后,从事技术工作满 2 年;或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职称后,从事技术工作满 5 年。技工院校毕业生按国家有关规定申报。不具备前项规定的学历、年限要求,业绩突出、作出重要贡献的,可由 2 名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正高级工程师推荐破格申报。
工作业绩材料
项目成果相关材料:包括主持或参与的工程项目、科研项目等的相关材料。如项目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验收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需详细说明在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和效益。
技术创新材料:若有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等方面的成果,需提供相关的专利证书、技术创新报告、新产品研发报告等材料,以证明自己在专业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
论文论著:发表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期刊上的学术论文,需提供论文的复印件(包括封面、目录、正文等)。若有公开出版的专著、教材等,也需提供相关的书籍复印件。
标准规范制定材料: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的,需提供标准的文本及相关证明材料,说明自己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贡献。
确定论文主题
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工作经验和研究兴趣,选择一个与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要求相关且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主题。例如,在电气专业中,可以选择 “智能电网中电力系统稳定性的优化策略研究” 这样的主题,既紧密围绕专业,又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投稿与审稿
按照期刊的投稿要求,将论文以指定的格式和方式投递给期刊编辑部。投稿后,论文将进入审稿阶段。一般情况下,期刊会安排 2 - 3 位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专家会从论文的学术水平、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审稿周期因期刊而异,一般为 1 - 3 个月,甚至更长。